旺報【特約主筆高惠宇/報導分析】

美國防部長蓋茨訪中前夕,中國軍方突然試飛新型殲-20隱形戰鬥機的消息,驚動美國和世界。但蓋茨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當主人被問及有關殲-20試飛成功的問題時,旁觀者發現胡主席對殲-20似乎有點狀況外。
文官武官間出現脫節?
蓋茨繼續飛往日本後,在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發表演說時透露了他的觀察:文官出身的中國領導人對於軍方近年的一些重大舉動,顯得後知後覺。
對中國領導層中的文官與武官間存在彼此脫節的現象,蓋茨還舉了其他例子,他說有跡象顯示:對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近年的一些「具侵略性」行動,甚至更早在2007年試射導彈摧毀太空衛星之類的事件,中國的文官領導人們事前都毫不知情。
蓋茨的結論是:類似「殲-20」戰鬥機試飛這類事值得擔憂,因為這突出了美中兩國之間進行軍事對話的重要性,而這對話必須「同時有文官和武官的參與」。
蓋茨的觀察引出一個話題:在胡錦濤和他的文官領導體系顯然還穩操軍權之際,中共軍方在纏纏繞繞的複雜中美關係當中,是否與文官體系巧妙地在扮演黑白分工角色,以防止美國欺人太甚?則胡主席在蓋茨面前讓人覺得對殲-20試飛一事彷彿是在「狀況外」,其實可能是一種「狀況內」的情況?
接連發生海空摩擦
近年來,儘管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內中國與美國已發展出若干合作模式,但在傳統安全領域內,美中之間仍各自有著很深的疑慮與歧見。美國擔心並警告中國的武力不透明;中國軍方則對美國旗幟鮮明地宣示要介入南海紛爭咬牙切齒。
近年來,中國和美國在南中國海接連發生海空摩擦。其中包括早年的中國空軍戰機和美國偵察機的相撞事件,和2009年初美國海軍「無暇」號調查船和中國船隻的對峙,讓南海周邊國家心生緊張,並艱難決定應靠向哪一邊。
2010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河內更明白說出保持南中國海的暢行無阻,是美國「國家利益」的一部分,中國軍方的戰略專家在媒體上不斷對華府發出警告,告訴全世界:南海問題與台灣和西藏問題一樣,是外人不可觸碰、中國不能讓步的「核心利益」。
美國的國家利益抵觸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外交關係還要走下去嗎?但世人皆知,世界局勢的變化已讓中美關係走到只能向前不能退後的「不歸路」了。一旦利益抵觸時,誰來變臉說「不」呢?看看眼前的例子。
美熱臉 中不冷不熱
帶著恢復中美軍事交流的熱臉抵達北京的蓋茨,第一個見面的是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蓋茨當場提出美中應在核子武器、網路戰以及朝鮮半島問題上擴大戰略對話。
大陸媒體報導說,梁光烈對這些提議的反應是「不冷不熱」,梁光烈反過來提醒蓋茨,如果美國希望改善與中國軍方的關係,就要改變美國的政策,媒體用「梁光烈向蓋茨說不?」這樣標題形容兩人會面氣氛。
去年年初,美國批准對台售武後,引起中國軍方媒體的一系列激烈評論。當時一位退休將領就撰文指出,(蘇聯崩解後)中國完全符合美國找一個足夠大敵人的目標,他贊同美國正在「圍堵中國」的判斷。
對印度顯得異常關心
這種論調同樣出現在中共軍方如何看待也正快速崛起的印度例子上。
近年印度加強與華府關係,中國軍方出現並常見諸報端的理論是,美國正在構築一個(從日本到印度的)所謂「新月形」包圍圈以牽制中國,中共軍方對印度在這個「包圍」形勢中將扮演重要角色,異常關心。
可以預見的,在中美兩國互相需要前提下,會艱難地在跌跌撞撞中建立彼此互信,在互信未完全建立前,中共解放軍的外交角色和發言權仍有一定比重,而且這是北京領導核心所允許的。
文章來源: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