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新華社進軍搜尋引擎 擴大網路控制?


新頭殼newtalk 2010.08.14 鄭平/綜合報導



根據中國新華社報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與新華社週四簽署了一項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成立搜索引擎新媒體國際傳播公司。

國營的中國移動是世界上用戶數量最多的行動電話業務運營商﹐截至6月底擁有5.54億用戶﹐可為其支持的搜索引擎服務提供龐大的潛在用戶群。

美國紐約時報詮釋這項行動認為,中國政府顯然意圖擴大其對網路世界的控制,並且企圖從快速成長的行動電話市場中獲利。

中國已經擁有世界最多的網路使用者,超過4億2千萬。同時它也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行動電話使用者,超過8億。

到目前為止,私人創業公司在中國網路市場扮演重要角色。多年來,百度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搜尋引擎公司,大幅領先很晚才進入市場的Google。Google不久前因抗議政府的網路內容審查政策,把它的搜尋引擎撤出中國。現在它的中文搜尋引擎在香港操作,由中國可以進入,但仍接受檢查。

觀察家認為,中國政府正催促其國營媒體事業迅速進入網路市場。中央電視台正在籌劃一個影視網站。新華社則是企圖建構一個全球性、包括使用電視及網路的新聞內容平台。有關搜尋引擎的最新進展應該也是這規劃的一部分。

新華社稱﹐這項以建設搜索引擎為主的合作進入了實質性操作和運作階段。但報導沒有透露詳情。

文章來源: 新頭殼

新聞週刊與評論網站達成合併協議


(路透紐約11日電)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Daily Beast網站和「新聞週刊」(Newsweek)已達成合併協議,幾週前他們才放棄合併談判。



熟悉內情的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這項協議預計將在今天公布,2個集團將合併為1家公司,叫做Newsweek Daily Beast Company。

報導指出,Daily Beast共同創辦人兼前「紐約客週刊」(The New Yorker)和「話題雜誌」(Talk)編輯布朗(Tina Brown)將出任新集團的總編輯。中央社(翻譯)

文章來源: 路透

新聞追追追政府網站便宜行事 讓使用者跟著「微軟化」


網站管理員大都只會使用微軟(Microsoft)的軟體,連政府機關也不例外,公示文書只提供支援微軟軟體的格式。民眾為了閱覽政府公告或在線上申辦手續,必須被迫安裝微軟的軟體,形同各級政府在幫微軟推銷商品,讓使用者也跟著「微軟化」;追查原因,竟然是政府網站管理員「只會使用微軟的軟體」。



從中央部會到鄉鎮公所的網站互動模式中總是離不開微軟的影子,供下載的文件均採用Word、Excel或Pdf格式,逼迫民眾必須安裝特定程式才能正確閱謮文件,即使已安裝特定軟體,也會遭遇到版本不符的格式問題,使用者必須再進行軟體的版本升級。

雖然台灣政府機關網路化的程度,多次獲得國外學術機構評選為「電子化政府」第一名的殊榮,但絕大多數網站維護人員「只懂微軟,不懂通訊協定;只會應用程式,不會設計網頁」,才必須把一些可以直接「網頁化」的資訊給「檔案化」,使非微軟平台的使用者相當困擾。

主辦「政府入口網─我的E政府」的研考會指出,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列作業系統是目前國內個人電腦使用者普遍使用的平台,其所發行的Office系列程式也是市佔率最高的文書處理軟體,所以網站管理者基於最多數便利性的前題,上傳該系列軟體所製作的文件屬於合理考量,研考會只要求機關網站管理者若提供WORD程式所製作的doc格式文件必須可以被另一套主流軟體Open Office正確執行。

主辦「政府採購網」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企劃處資訊科也表示,各級政府提供的招標文書格式屬於各級政府的裁量權,工程會只提供公用平台供其發佈資訊,並未要求採用特定的格式,取決於各網站管理員的專業性與使用習慣。

政府網站迎合多數人習慣 迫於現實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正規劃師簡陳中認為,政府機關負責管理網站人員接受的教育訓練課程,受到微軟的影響,也是其中的原因。他說,從學校教育、使用習慣到政府內部使用的合法軟體,都可能使管理者以最便利的方式製作文件,因而採用「最方便」的文件格式。

既然政府要提供「網路化」服務,何不直接將資訊編寫進網頁內,為何還要使用「下載」的方式傳遞資訊內容?研考會資訊處副處長簡宏偉表示,因為有民眾反應能提供「可攜式」文件供其下載後離線瀏覽,所以才有「文件下載」的概念與作法。

「可攜式文件」的需求雖然有其合理性,但畢竟「多數」非「全數」,既然標榜全民都能方便使用,就不該僅依恃「多數」而犧牲了「少數」,讓一些非微軟平台的使用者「無緣」取得政府資訊。至少在提供「下載」服務同時也應「網頁直接呈現」,這才合乎「無障礙網站」的精神,讓網站達到「使用平等、低阻礙」的目標。

文章來源: NOWnews

新聞幕後︰維基解密網站 推動良知洩密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成立於二○○六年十二月的「維基解密」,是以知名的「維基百科」為基礎,網友可以把可能危及本國政府聲譽或感到尷尬的文件或檔案公諸於世,政府卻無法追查到用戶身分。



網站的創立與部分資金來自台灣、美國、歐洲、澳洲、南非及中國等國的異議人士、數學家及科技人員,網站營運全靠志工與投稿人張貼並審查文章內容;保持這個網站運作的伺服器,位在瑞典和比利時等「法律會協助保護他們資訊的國家」。

紐約時報透露,維基解密約有六名全職志工,且可號召八百到一千名在解碼、程式設計和寫新聞稿等領域有專長的人。這次維基解密直接槓上美國,公布美軍在阿富汗戰爭的數萬份文件,反映出這個小型非營利組織實力不斷茁壯,運作技巧也日益細膩。

WikiLeaks創辦人阿山吉現年三十九歲,是駭客出身的澳洲人,求學期間換過三十七所學校,行事向來低調神秘,行蹤飄忽不定。

創辦人阿山吉駭客出身 行事低調神秘

美國政府不斷批評維基解密,指稱這個網站暴露的事情威脅國家安全、危及性命,也呈現帶有偏見的影像,五角大廈六月間更曾全力搜尋阿山吉下落,以阻止他洩漏多達二十六萬份機密文件,這些文件據傳是二十二歲美國陸軍技術士曼寧提供的,之前他曾向維基解密洩漏一段影片,顯示美軍直升機○七年在伊拉克殺害手無寸鐵的平民和兩名外國通訊社記者。

堅稱公布未觸法 符合公眾利益

阿山吉在英國公共廣電第四頻道的訪談中強調,維基解密沒有觸法或置美軍於險地,還因擔心全盤托出恐造成立即傷害,首度破例片面保留一些資料。

阿山吉認為,刊出內容符合公眾利益,維基解密沒有直接爆料,而是把所有可能處於危險的人員名字編輯過後,才公開這些內容。

文章來源: 自由

新聞幕後互相利用 「維基解密」顛覆主流媒體


編譯張沛元/特稿



由於此前幾次獨家揭密均未能引發廣大回響,「維基解密」(WikiLeaks)這回為求一舉打響名氣,決定孤注一擲,在踢爆美軍的阿富汗秘密作戰紀錄上,與各大新聞媒體機構聯手出擊。這種作法凸顯網路和社群媒體出現不過短短數年,就已經在新聞業扮演中堅角色,而主流媒體機構仍是新聞分析與傳播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維基解密」正在顛覆傳統的「新聞報導」(reporting)概念。

除了與傳統新聞媒體機構合作,「維基解密」為打開知名度所做的努力,還包括行事低調的創辦人阿山吉二十六日在倫敦公開露面,並且罕見地召開記者會。這名滿頭白髮的澳洲駭客教導記者如何爬梳這七萬六千份剛公布的機密檔案,宣稱其中包括足以嚇阻進一步暴行的戰罪證據。

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指出,阿山吉對於該網站此前的揭密內容,像是伊拉克與阿富汗的軍事採購資料庫等,未能引起更多關注與回響,深感洩氣;此外,「維基解密」的部分資深成員也不贊成該網站涉足輿論領域。今夏,阿山吉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咖啡館推出新計畫,也就是讓英國衛報先行存取該網站打算公布的阿富汗戰爭機密檔案。

根據衛報的說法,透過一組以該咖啡館餐巾紙上的標誌所擬定的密碼,該報得以率先取得這些珍貴資料。二十六日,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與德國明鏡週刊不約而同地刊出大量引用自「維基解密」原始現場報告的報導,並表示未被告知「維基解密」如何取得這些資料,但曾試圖自行求證。「維基解密」發言人則說,該網站並未付錢購買這些外洩文件。

阿山吉在記者會上表示,「維基解密」原本希望與一個新聞網絡合作,以便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但時間與資源有限使其未能如願。

問題是,「維基解密」算不算是新聞媒體?在網路崛起導致傳統媒體營收萎縮,打破其新聞發佈的壟斷之際,新聞業這個名詞的可塑性,正面臨透過部落格和微網誌「推特」發佈內容之機構的挑戰。

此外,「維基解密」的爆料之舉也引發法律問題,可能遭到調查。維吉尼亞大學法律教授許奧爾說,「維基解密」的資料顯然是非法取得,但只要出版者在取得過程中並未涉及不法,出版非法取得的機密資料,仍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

再者,由於「維基解密」的郵件地址位於澳洲,總部據傳位於瑞典,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巴爾津表示,美國司法部很難針對像「維基解密」這樣的外國事業體取得管轄權;就算司法部取得管轄權,而且獲判勝訴,落實裁判也有一定困難。

文章來源: 自由